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产业研究中心 > 正文

曹志军:中国规模牧场成母牛长寿性研究报告

分享到:
2016-12-22 09:22  来源:乳业资讯网
概要:2016年12月2日,在“2016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成员大会暨第五届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的“奶牛养殖新技术”专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养殖专家组专家曹志军为大家做了题为“中国规模牧场成母牛长寿性研究报告”的报告,报告通过对中国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部分其他地区的牧场开展研究工作,探明了目前我国奶牛长寿性的一些情况,以及奶牛长寿性、淘汰率相关的风险因素,为牧场延长奶牛利用年限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养殖专家组专家 曹志军

  近年来,奶牛长寿性(Cow longevity)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希望探明与奶牛长寿性、淘汰率相关的风险因素以及其中的相关关系,从而延长奶牛利用年限,为牧场增加效益。实际上,相比于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在奶牛长寿性和成母牛淘汰相关数据统计方面,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国内此前的相关研究,基本局限于某个牧场或地区,研究之间时间跨度较大,很难作为代表性数据。

  基于此,我们通过对中国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华东地区(上海、安徽、山东)、东北地区(黑龙江)、西北地区(宁夏)以及部分其他地区的牧场开展研究工作,共收集2013年至2015年共计35.5万头成母牛存栏量的相关数据,样本量可代表90.9万头成母牛的数据。

  一、基本概念

  要研究奶牛长寿性,我们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1. 奶牛长寿性

  

  如上图所示,表示奶牛长寿性的三个概念十分清晰:

  淘汰时奶牛的实际寿命(Lifespan),即奶牛的年龄;

  淘汰时奶牛的生产寿命(Productive lifetime),即奶牛的生产周期的长短;

  其中实际寿命与生产寿命相差22-24个月。

  而奶牛的利用胎次(Parity),是由奶牛的产犊次数决定的,如果产过一次犊牛的成母牛在下一次产犊之前被淘汰,那么它的利用胎次就是1。

  2. 淘汰率

  3. 被动淘汰与主动淘汰

  被动淘汰:牧场“被迫”移除可能仍具有生产力,但由于疾病、伤害、不孕所导致的没有利润的奶牛。

  主动淘汰:出于希望保留更高品质、产奶量更高的奶牛或优化育种及牛群结构等明确目标,对健康且有繁殖力的奶牛进行有选择的淘汰工作。

  无论是主动淘汰还是被动淘汰,都会降低奶牛长寿性,但被动淘汰经济损失更大。被动淘汰多发生在高产奶牛群中,较高的被动淘汰率意味着主动淘汰率较低,这会让牧场决策者不得不留下更多的低产奶牛,以保持牛群的更新率。大多研究表明,高的被动淘汰率会给牧场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在美国泌乳早期奶牛的被动淘汰损失很大,每头牛大约500-1000美元,有研究发现如果奶牛的产奶时间能从第3胎提高到第4胎,牧场效益将增加11%-13%。

  欧洲牧场的主动淘汰率较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牧场的存栏是有限制的,尤其是挤奶厅限制。二是性控冻精的使用让更多的优质后备牛进入牛群,迫使牧场不得不提前淘汰一些成母牛。

  正常运营牧场的规模不会一味地扩大。但是由于国内很多牧场的奶牛实际存栏数要低于牧场建设存栏数,所以主动淘汰率较低。

各国由于繁殖问题、乳房疾病、跛行或肢蹄问题、其他疾病损伤引起的被动淘汰的比例

  

  美国、加拿大、荷兰、瑞典,以及瑞典有机牧场奶牛被动淘汰都低于或等于60%,40%甚至以上淘汰来源于主动淘汰。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新西兰、澳大利亚作为放牧的国家,奶牛肢蹄病较少,平均生产寿命较高;欧盟(英国、荷兰、波兰、法国)动物福利规定鼓励放牧。在荷兰,同样的牛奶质量,如果奶牛使用寿命长的话,奶价就会高,放牧时间越长,奶价也越高,鼓励奶牛健康地多产牛奶。这都主要源于消费者的喜好,消费者喜欢看到奶牛在草地上走,喜欢看到奶牛更长寿,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奶牛产出的牛奶才是健康的。在美国,牛用生长激素(BST)的使用率下降也是消费者喜好导致的,消费者不愿意看到给牛注射生长激素。相比之下,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平均生产寿命更短一些。

  美国和以色列奶牛年单产高,但是荷兰和英国终身产量高。所以,单产优势并不意味着终身效益优势,奶牛使用年限是反映奶牛终身产量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

  现在,国内外很多牧场在保证单产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提高奶牛的使用年限。各类调研中数据显示,我国奶牛平均生产寿命1.8-4.5胎不等。尽管国内对于奶牛长寿性和淘汰率研究很多,但多为地区性调查,不同研究之间时间跨度大。我国奶牛淘汰缺乏大数据统计,无规范。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2013-2015年,2014年年平均淘汰率低,原因是2014年是中国历史上原奶价格高的一年;2015年年平均淘汰率高,这与2015年卖奶形式难,以及14年淘汰率低积聚有关。

  (二)2013-2015年,奶牛长寿性(生产寿命、利用胎次)逐年递增,这与规模化牧场比例增加、较高水平的统一管理有关。

  (三)调研的牧场中71.9%的牧场奶牛利用胎次达到4.5-6胎,但是平均31.7%的成母牛淘汰是在4.5-6胎,经过分析后发现,在其他28.1%的牧场中发生了更多的过早淘汰事件,所以在这28.1%的牧场更需要加强奶牛长寿性的提高。

  

  

  牧场比例与淘汰成母牛比例分别按不同在群时间分布情况

  (四)调研的牛场中,由于繁殖问题和消化代谢类疾病淘汰的比例高;乳房健康和肢蹄健康不容忽视;未知原因占8.4%,主要由于忽视数据记录工作。

  主动淘汰比例低,与国外差距大。在淘汰率上,主动淘汰只占11.4%,被动淘汰高达88.6%,远超欧美各国。要提高奶牛的主动淘汰比例,降低奶牛的被动淘汰比例。

  (五)成母牛淘汰的泌乳天数分数主要分布在产后60天,这个时间奶牛刚刚进入产奶高峰期,损失巨大。主要原因是围产期和新产牛的饲养管理出了问题。产后450天淘汰率加大主要是由于奶牛未能配上种,离开牛群。

  通过具体到各类疾病的分析可以发现,成母牛泌乳天数60天内有很大风险,尤其是消化代谢类疾病、乳房及肢蹄疾病;超过60%的繁殖问题淘汰发生在产后350天。

各类主要原因淘汰成母牛时的泌乳天数分布

  (六)低胎次淘汰主要由于繁殖问题和呼吸系统疾病;高胎次淘汰主要由于消化代谢类疾病、肢蹄疾病以及乳房疾病;主动淘汰更倾向于高胎次个体。

各类主要原因淘汰成母牛时的胎次分布

  四、总结和建议

  总结来看,在我国百头以上规模牧场中:

  1.成母牛的长寿性在逐年递增,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奶牛长寿性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2013-2015年,成母牛淘汰率分别是24.7%、22.9%和30.4%,成母牛的平均在群天数分别为1616天、1749天和1829,在群生产天数为747天、847天和916天,平均利用胎次分别为2.5胎、2.7胎和2.9胎。三年内,成母牛的平均利用胎次为2.7胎。

  2.成母牛淘汰原因前三位依次是繁殖问题、消化代谢类疾病和乳房疾病(包括乳房炎、乳头损伤、乳区坏死等),分别占总淘汰成母牛数的20.9%、20.7%和13.7%,

  3.主动淘汰占比低,牧场经营者或管理者大多注重效益和产量。另外,在我国百头以上规模牧场中,牧场淘汰数据记录工作受到轻视,存在缺漏。

  4.产后60天以内和产后400天后成母牛淘汰的比例高,分别占到总淘汰数的27.0%和22.6%。因繁殖问题淘汰的成母牛在产后350天后淘汰的超过了60%,患有其他疾病的成母牛多在产后60天内淘汰。较低胎次(1-3胎)的成母牛多由于繁殖问题和呼吸系统疾病被淘汰,较高胎次(3-6胎)的成母牛则多由于消化代谢类疾病、肢蹄疾病以及乳房疾病被淘汰。

  因此我们给出以下三条可行性建议:

  1.牧场加强对奶牛长寿性指标的关注,完善淘汰记录。

  2.通过提高奶牛福利,小化疾病发生率。

  3.持续进行奶牛长寿性的调研工作,完善补充国家数据。

  五、致谢

  衷心感谢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和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的经费支持;感谢原生态牧业、光明荷斯坦牧业、现代牧业、澳亚、北京农畜牧、天津嘉立荷、优然牧业、奶联社、山西DHI中心、黑龙江奶业协会、历源金成、亚达艾格威等单位的支持;感谢马佳莹研究小组的辛勤付出和数据分析。

标签牧场研究
分享人: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