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产业研究中心 > 正文

原奶过剩了 原奶企业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呼吁:严管复原乳 限制进口巴氏奶

分享到:
2015-12-29 09:12  来源:消费日曝

  临近年终,原奶过剩的危机再次来临,在此之前的2013年国内曾经严重奶荒,没奶可买。

  以往的牛奶降价引发奶农倒奶、杀牛、卖牛退出。经过几年的奶也清洗,中小散户退出不少。

  这一轮原奶“过剩”则发生在国内规模化牧场养殖企业和中小牧场。目前我国奶牛总存栏中的70%处在千头以下的中小牧场和养殖户,千头以上规模牧场存栏120万头,千头以下中小规模牧场和养殖户存栏600万头。

  奶农退出了,中小牧场和大牧场遇到多收了三五斗的压力。

  近年来,牛奶降价-杀牛倒奶-奶荒-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牛奶降价-再杀牛倒奶的恶性循环已经在中国多次发生,一旦原奶供应紧张,导致奶价上涨,奶农就加大奶牛养殖。随着奶牛养殖数量增加,原奶供求关系逆转,奶价下跌,奶农又会选择退出。

  现在奶农退出的差不多了,引以为豪的中小牧场和大牧场成为了这轮乳业危机的受害者,中国的乳业将向何处去?

  另一方面,进口的大门不断打开,低价的进口奶粉、乳品、配方奶粉蜂拥而来。

  1-11月份,我国共进口幼儿配方奶粉15.14万吨(税号19011010),同比增长38.1%,价值21.1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1-11月份,进口液态奶到港数量累计399191吨 同比增29.0%。

  1-11月进口原料奶粉51.24万吨,同比减少42.04%,进口额为14.10亿美元,同比减少67.30%。

  一方面国内原奶过剩消化不完,另一方面进口的替代品层出不穷。

  一大型原奶企业负责人告诉《消费日曝》,目前原奶过剩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复原乳。而复原乳目前来看只有在中国市场比较盛行。

  日前,多家原奶企业“上书”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提交“农村工作会议参考提纲”,向中央更高层呼吁从根本上解决乳业存在的发展桎梏。

  在上书中,企业指出:中国奶业已经不仅经历行业寒冬期,而是而是受进口廉价乳制品的冲击,走到了生死路口。

  2014年下半年,在河北、山东、陕西等多地,出现了奶农大规模的“倒奶杀牛”现象;一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已经从奶农蔓延到了中小牧场和大型规模化牧场。规模化牧场是中国奶业的中坚力量和发展方向,如果他们因为国内市场消费疲软、国际市场冲击、资金链断裂等各种原因倒下,中国奶业在过去十年对奶源建设所做的努力,将全部化为泡影;没有了自己的原奶根基,中国奶业等同于交出了产业安全、食品安全、市场安全的行业命脉,完全沦为国际市场予取予求的附庸。

  奶业发展恶性循环的症结:奶源的两个“奶仓”之争

  上述企业指出:中国奶业的生死之争和内外之争,是奶源的两个“奶仓”之争,归根到底,是我们长期以来缺乏经验和办法,有效使用和监管这两个“奶仓”的问题。

  1、中国奶业的奶源存在两个“奶仓”:生鲜奶和复原奶。

  国内乳业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问题,两个“奶仓”是我国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事实:一个仓里是本土养殖业挤出的生鲜奶,另一个仓里是用奶粉、特别是进口廉价奶粉兑水复原的复原奶。

  在国内乳品消费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两个“奶仓”之间此消彼长,养殖企业在规模、产量、定价、发展等各个方面,受到复原乳的制约甚至冲击。这是中国奶业“奶剩”“奶荒”不断循环的重要原因。

  2、原奶过剩主要原因立马就是消费选择生鲜乳还是奶粉复原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液态奶产量为2074.63万吨,同比增长4.32%,产量增幅下降。但同时期,液态奶进口同比增长为29.85%。2014年,我国奶制品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27%,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奶粉、干乳制品形式出现的。国内奶粉面临着去库存压力,国际乳制品市场抛售压力仍然很大,对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冲击依然存在。

  一方面,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奶农、甚至大型规模化牧场忍痛将优质原奶倒掉或者喷粉损耗;另一方面,加工企业大量进口奶粉,加水勾兑后生产复原奶卖给消费者。

  3、规范复原奶的使用,分类分级使用奶源

  多年来的产业布局和进口奶制品的宣传误导,在国内的牛奶消费市场,对这一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当前的广告宣传中,依然存在无视牛奶实际指标、一味强调“进口”属性的行为,宣称“进口奶源”、“高端人士享用”,甚至无视营养价值差异的事实,宣称“各种奶制品营养价值没有差异”。

  其结果,就是我国的奶制品消费结构,与国际主流存在较大反差。目前,在我国内地市场,以生鲜奶为原料的巴氏低温奶消费占比不足30%,远低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等乳业发达国家90%的占比水平,甚至存在复原乳大行其道的现象,客观上阻碍了中国奶业从有奶喝向喝好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

  因此,对于当前的中国奶业而言,规范复原奶使用,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认知,分类分级使用奶源,是解决两个“奶仓”之争的关键。

  乳业企业的建议:

  1、加强复原乳监管,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明确监管的职责部门,针对复原乳的营养价值和使用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复原乳检测标准和使用规范,加强对复原乳标识标注的监管落实,让复原乳的使用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人可管。

  2、提升国产原奶的消费信心,修改生鲜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GB19301-2010)修订发布于2010年,其中部分指标远远落后于国际普遍标准。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乳业专家王丁棉对之前曾炮轰,菌落总数200万个/毫升,“全球差的牛奶标准”

  按照我国新奶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经过5年多的发展,中国奶业的原奶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本质提升,主要生产者的原奶质量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国际普遍标准。众多企业建议必须修改标准。

  3、严管进口低温奶,将低温奶拒之门外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席科学家李胜利多次接受采访明确表示,对于进口低温奶必须设置关税和技术壁垒,进口的口子撕开后,国内乳业将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

  与复原奶和常温奶相比,进口液态奶特别是低温液态奶,较易发生微生物污染。奶制品主要出口源在欧洲和澳洲,其中欧洲即疯牛病的主要疫区,澳洲为蓝舌病的主要疫区,对于进口地的食品安全和防疫安全,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国际上对于低温液态奶的进口,普遍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

  为保护国内食品与防疫安全,维护稳定的生物生态系统,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乳业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WTO《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SPS),针对疫区严格限制低温液态奶这一品类的进口。

标签原奶过剩 严管复原乳 限制进口巴氏奶
分享人: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