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的演变能迎来母婴行业红利时代吗?
1949-1953:鼓励生育。建国初期,中国4.75亿人口,政府鼓励生育,严格限制绝育手术和人工流产。
1954-1957:计划生育起步。1953年,人口普查数据为5.8亿,政府开始考虑节育的现实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探讨节育可能性的言论。
1958-1961:生育政策的反复。3年大饥荒造成人口负增长,计划生育工作出现停顿,仅在部分地区继续开展。
1962-1970:计划生育再度提出与再度停顿。1962年起,中国的生育数量迅速增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地方生育机构大都名存实亡,计划生育再度停滞。
1971-1978:计划生育逐渐恢复。70年代开始,生育高峰时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控制生育又成为了中央政府刻不容缓的现实需要。各地区的计划生育机构逐渐恢复成立。
1980年-2011年:计划生育的全面实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全国人大将计划生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1年-?:放开人口政策。2011年11月,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人口政策的道路反复曲折,终的目的无非就是保证人口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国民经济平稳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育欲望降低,二孩政策真的能挽救人口失调吗?换言之,母婴行业的红利真的能立马兑现吗?
超低生育率亮红灯,门店应向家庭式消费转变求生存
持续了29年的一孩化政策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中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整体减少,东三省尤为严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东三省的普通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超过800万,降幅远超全国水平;1980年东三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2%,与小学生8.9%的占比几乎相当,到了2014年东北总人口占比降为8.02%,但小学生占比却降低到5%。
中国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老龄化程度迅速恶化,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不断加重。由于男女比例失衡,中国生育率的更替水平应该达到2.2才能实现人口均衡,但自2010到2015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8、1.05(见表1),平均生育率仅1.2。
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难以避免。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终丧失综合性的产业优势,人均收入下降,国力全面衰退。
图1
照此数据来看,母婴行业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大的红利,相反行业有缩水的征兆,所以,母婴门店只有拉长消费曲线,着眼于家庭式消费人群以及3岁以上婴童人群的消费,同时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互联网工具,发展才是硬道理。
全面二孩政策能否挽回超低生育率?
全面二孩政策虽已经放开,但是生育三孩及以上仍然会遭到处罚。这样的政策不禁让人担忧,如果以1.5的生育率,按照50年两代人计算,人口将减少49%。而我国近年来的生育率却持续偏低,徘徊在1.2左右,2015年的1.047更是创世界低。
造成生育率低的因素有很多:育龄女性在某些年份普遍推迟生育;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增加;现代年轻人不愿意承担养孩子的责任;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淡化;长期一胎化政策让生育一孩成为默认状态;农村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向城市靠拢。以上因素都让全面二孩政策能够发挥的效力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下面这些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将反应出人们真实的生育意愿。
@起名字费脑子9国家让生二胎是因为,房奴车奴带来的利润远远比社会扶养费要高,再过20年,80,90后变成40,50岁的一代人,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这场好戏才算正式上演。
@墨名生那么多娃有用吗?保证质量才是关键!现在都是素质低的人生的娃多!而素质高的人反而少,甚至不生!素质低的人生那么多娃,能把娃教育好吗?
@紫荆花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追溯起来就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事实上中国当时控制人口的做法是错误的,今天的问题就恰恰证实了这个问题。如果要求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以上生育,还会有今天的局面吗?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一代人的缺失能几年弥补回来吗?
未来或将奖励生育?母婴行业任重道远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形势,开始流行一种说法,未来国家或将奖励生育,这种说法靠谱吗?《母婴商情》认为,这种趋势是很有可能的。人口政策越来越放开,说明中国政府对人口形势的认识慢慢变得清晰,等到政府发现全面二孩根本不足以扭转人口形势的时候,奖励生育将成为必然。
人口政策是国之大计,同时也和母婴行业息息相关。当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二孩红利并不不靠谱,但是作为门店来说,除了转变心态以外,更要做好服务类项目,挖掘更多适合自身门店的服务项目才能在满大街的母婴店中脱颖而出,拼服务拼技术的年代如果还只是坐等客人上门那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