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孕婴童产业研究中心 > 正文

2014年总结:中国乳业的风云迷雾(之一:风)

分享到:
2014-12-05 11:13  作者:雷永军

  在中国乳业,2014年大的风,莫过于中国乳业集体出国,新西兰、澳洲、欧洲、美国,到处都有中国人拿着大把的钱砸向当地市场。

  中国乳业并不强大,还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一体化的格局。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乳业还是个半拉子工程,急需资金。尤其是产业链上游还需要大力发展。

  可为什么中国乳业要去国外发展呢?我想,大家一定不是为了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美国等地区捧场。根据普天盛道的研究分析,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因素:

  、国外牛奶成本低;

  第二、国外牛奶价格相对稳定;

  第三、国外的政策稳定。

  每每看到中国大量的企业走出去投资,我不知道该欣喜还是忧虑:欣喜的是,中国乳业企业正在走出去有利于具备国际眼光、并占有国际资源;忧愁的是,大规模地走出去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中国乳业的产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乳品行业是不是安全的?

  无论政府和企业,我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不在中国大力发展养殖?答案是国外的成本便宜。那么,国外的原奶为什么便宜呢?有人说,中国不适合养牛。那么,中国为什么不适合养牛呢?答案是中国的苜蓿和精饲料是进口的,成本很高,一吨苜蓿草现在价格在3200-3500元。

  很多人分析到这里,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不适合养牛。这也是2014年大多数企业要走出去的理论基础。问到这里,没法再提问了,可是问题却更大了。

  普天盛道分析发现:中国的乳业的快速发展的大约是从2000年开始的,先是以蒙牛为的“先有市场、后有牧场”模式奏效,这种请车上路的模式使得发展蒙牛极快,同时让老老实实养牛的企业普遍遭遇模式挤压。随后在2008年全行业因为这个模式的后遗症遭遇重创,以三鹿破产的代价平息了内患。但是,15年过去了,“重市场、轻牧场”的问题还很严重,至今没有形成牧场和生产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中国乳业的发展是割裂的。这种割裂造成了生产企业是短期思维,牧场也是短期思维。在这种战略思维下,哪里有什么产业意识,更谈不上成本降级和奶价稳定。

  这是中国乳业发展模式中大、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导致中国大型乳企去国际上寻找低成本、价格稳定的奶源,一方面导致国内养殖模式的短期行为和畸形发展。而这种短期行为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奶源的不稳定性,进而进一步导致大量企业走出去。

  而短期行为和畸形发展,集中体现在近5年。

  在近几年,中国的养殖模式,动不动就是万头牧场,甚至是几万头牧场,其中核心原因是大动作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在资本的参与下,中国的奶牛养殖成了一场资本游戏。几乎所有的规模养殖企业在养牛开始,所想的就是3年、5年后在股市上圈钱。而现代牧业、辉山乳业、圣牧等依靠奶源上市赚的钵满盆满的模式更是刺激了不少后来者。这也就是很多全球著名的投资公司为什么在中国养牛的原因。

  中国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奶牛养殖模式?这不是天问。答案就在眼前。但这却是一个关乎土地流转、政策支持、行业变革、企业投资安全的话题,也关系到数千万农民的致富问题。没有长期打算的养殖、没有长期打算的企业、也没有长期打算的有关部门,中国的乳业没有未来。

  而这种恶果我们在2014年其实已经做了品尝。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10.09万吨,2013年达到85万吨多,2014年估计会在120-130万吨左右。120万吨按照1比8还原成原奶,那就是960万吨牛奶,按照4元/kg计算,那就是384亿元的交易额。384亿交易额对于中国农民意味着什么?那是多少人就业和致富啊!

  2008年的三聚氰胺,把中国人打醒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深入反思行业发展模式,而是更加短视。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奶价的大起大落,倒逼中国企业放弃在中国经营奶源而走出。这不仅是中国乳业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这股风潮得不到转变,中国乳业未来一定会喝下自己亲手酿下的这杯鸩酒。

标签中国乳业 2014年总结
分享人:DAVI